最新訂單:
羅兀城是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。位榆林南130里,磴紅云山上,巉巖十數(shù)仞,居高臨下,遠照數(shù)十里,三面石崖,峭拔崄兀。東瞰無定河沄水浡流;西眺依橫山峻嶺綿延,南座千年烽火臺,巍然矗雲(yún)山;北臨十丈滴水崖,堪壁懸空寺。
羅兀城三面石崖,峭撥險兀,南座烽火臺,上分三層;一營房,二哨樓,三烽臺。歷經(jīng)滄桑,巍然矗立,風朔雨沫,顛樸不破。
宋太宗淳化年間(990-994),大將李繼隆選此筑新?lián)釋?,又名婁城,扼西夏于橫山要道,有險無水,南10里撫寧城置所設縣,有水無險,兩城呼應可險守,西夏稱羅兀城,戰(zhàn)略必爭之地,時守時失。
宋神宗熙寧四年(1071)被西夏梁乙埋占,隨后又為宋占,尋復棄。元豐四年(1082)設置又廢,宋徽宗崇寧三年(1104)修復,祈靈真武賜名嗣武砦。城垣呈三角弧形,東低西高,周2公里,殘高3米,寬4米,夯土層12—14厘米,東南和西北各一城門,寬3.5米。西北門外有一直徑3米園規(guī)槽,中心有洞,形如宋錢幣,似為提水置。
城內(nèi)遍布磚石瓦瓷鐵殘片,省文物普查隊鑒定為宋代瓷碗碟瓶的圈足和口沿,呈胎灰白、青白、白底黑花色;有清緑、褐緑、牙黃釉彩;有耀州窯青緑印花、褐色蔓草繪、開片青瓷多種花紋。有獸面滴水、覆蓮柱礎、宋代簡板等出土文物,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。
這里稱山界,昔日交戰(zhàn),名人戰(zhàn)將,傳奇故事多發(fā)于此:李繼隆討李繼遷;種諤戰(zhàn)西夏襲多臘;折克柔救羅兀占麟州;韓絳“筑城迫城,移砦攻砦”進逼西夏后退;郭逵保撫寧援婁城等等。
西夏梁乙埋攻羅兀,俘鎮(zhèn)武都崔達高吊危梯,誘逼給城中喊話投降,崔卻大呼“賊少糧盡,宜堅守”,被剁肉泥,正氣凜然?!秹粝P談》記英跡,西夏文詩“黔首石城漠水畔,赤面父塚白河上”時寫照。真乃雄關險兀壯士勇,聯(lián)云: 古砦嗣武祈威真武 神兵御西夏 紅雲(yún)顯圣靈;石城羅兀倚勢險兀 雄關扼要沖 婁城壯士勇。
西北門外有一直徑3米園規(guī)槽,中心有洞,形如宋錢幣,似為提水置。形似干爐。
鎮(zhèn)川干爐產(chǎn)生于古戰(zhàn)爭年代,這里從秦漢隋唐宋到明清,歷代都是中原與北方匈奴突厥遼金西夏蒙族戰(zhàn)略必爭之地。軍士前方打仗,遠離后方,軍糧常供不上,即有糧,造飯也不方便,攜帶保存更困難,于是想方做出了干爐。
干爐主料白面粉,和添麻油,配料小鹽,置黃土爐中,用焦炭烤,面和得硬,揉得到,火色恰如。干爐內(nèi)白外黃微顯焦楞,摸著硬,咬著脆,吃嚼酥,聞味香,既有面香味,麻香味,又有炭土焦香味。出行上路,行軍打仗,攜帶輕便,保存期長,干脆酥香,受吃受用,久香不退,耐人尋味,勝過秦川鍋盔邊外炒米,是最好的軍用干糧。北宋時羅兀城宋與西夏交戰(zhàn),最喜選干爐作軍用干糧,用簍裝水,因羅兀城有險無水,西北城門外平臺上,有一直徑3米多的園槽軌道,中心一園洞,形似干爐,像是當年提水設置,謂之救命干爐救命水。
為保質量,干爐園心紅印有名記,一旦出問題,必受罰,因而干爐一直是上品。
宋時羅兀城北三里無定河東岸碎金鎮(zhèn)是邊關互市處,各族交融之地,干爐暢銷,胡商做完交易返回時常攜帶干爐。明嘉靖29年(1550),巡撫張珩修城鎮(zhèn)川堡,干爐成了鎮(zhèn)川小吃市場主要食品,從此取名鎮(zhèn)川干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