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訂單:
這個院落,曾是中醫(yī)世家樂氏達仁堂私宅的一部分。新中國成立后,這里先是蒙古駐華大使館館舍,后由宋慶齡居住。1963年,宋慶齡遷居后海北沿,在國務(wù)院事務(wù)管理局的安排下,郭沫若遷至此處。
推開東向的大門,走過甬路,向北進垂花門,便踏入了坐北朝南的二進四合院。前院有正房五間,西為會客廳,東為辦公室、臥房,后院有十一間后罩房,其中包括夫人于立群的書房及臥室。
占地7000平方米、建筑面積2280平方米,院子大、房間多、環(huán)境好,直到1978年6月病逝,郭沫若在長達15年的居住歲月里,一直對如此“奢華”的居所深感不安。
紀念館的客廳、臥室和“媽媽屋”,還保留著郭沫若在世時的模樣。
辦公桌的臺歷停留在郭沫若去世的日期;窗臺上時鐘的指針,依然指向他去世的時刻;他常用的助聽器、茶杯,仍放在主人伸手就能夠到的地方。
臥室里,窗下排列著書匣已經(jīng)陳舊的《二十四史》,床邊擺放著郭沫若常穿的“內(nèi)聯(lián)升”圓口布鞋。
“媽媽屋”也保持著原樣。“媽媽屋”是孩子們對于立群寫字間的愛稱。左墻掛有于立群的小篆條屏,右墻是她題額的青銅器拓本。正上方懸掛著郭沫若的手記《詠武則天》。
恍然間覺得,郭沫若一直還在居所內(nèi)流連,從未走遠。
漫步院內(nèi),高大的銀杏樹映入眼簾。其中甬路右側(cè)的銀杏相對瘦弱,曾得到郭沫若一家的細心呵護,被親昵地稱為“媽媽樹”。原來,1954年于立群生病時,郭沫若帶著孩子們從北京西山把銀杏樹苗移到了當時居住的院子里,希望夫人能像被稱為“活化石”的銀杏一樣,戰(zhàn)勝病魔,重新煥發(fā)生命的潤澤。舉家搬遷時,寓意美好的“媽媽樹”,也隨戶落在了此處,扎根之后,日益繁茂。
草坪上,郭沫若的全身銅像巍然佇立。每逢郭沫若生日或祭日,鮮花和花籃,就會帶著哀思出現(xiàn)在像前。銅像,已經(jīng)成為了人們緬懷郭沫若時表達情感的依托。
Tpis:
地址:西城區(qū)前海西街18號
時間: 9:00-16:30(周一閉館)
票價:20元,學(xué)生及60歲以上老年人10元
公交:乘111路、107路、118路、13路、701路、850路、810路至北海北門下
西安到北京旅游線路價格:www.szbdb.cn